返回上一級
 
金巴崙長老會港澳的宣教事工- 道顯堂
點燃一個夢
道顯堂的成立始於一個偶遇;突破機構的蔡元雲醫生一天致電余達心牧師:「突破考慮購買吳松街一幢十四層的大廈,我們希望其中一層為教會,以便跟進福音工作,你們教會會考慮?」這個計劃既不在本會拓展工作計劃內,當時亦沒有足夠的人力、財力,但事情就是這樣實現了。當時蔡醫生邀請本會同走「信心之旅」,與突破合作做好讀者和青少年跟進工作。雖然在某程度上,這個合作一直以來不十分合拍,但神卻向我們展示祂的祝福。
當時的突破中心十二樓面積約二千呎,樓頜一百零四萬。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三日舉行首次主日崇拜,同年十月二十七日下午二時舉行獻堂禮。當時的「核心成員」包括:在余牧師家中查經班的成員、浸會學院的學生和北角堂的賴慰庭長老等。當時一班弟兄姊妹對教會有一個夢想,就是建立教會成為一個敬拜的羣體、服事的羣體、醫治的羣體和見證的羣體,這「四項堅持」也成為堂會以後的方向。
新堂由余達心牧師為義務堂主任,陳再盛先生為宣教師。開堂初期崇拜人數約五十人。
開墾與耕種
堂會的事工一直重視屬靈生命的內程和外程;對內重整生命,對外接觸和服事人羣。早期的事工向外的接觸面大;例如舉辦社區嘉年華會、服事區內老人和舉辦興趣小組等。另一方面,發展基層人士的事工也是堂會另一堅持。星期六晚上的崇拜聚會於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首次舉行,赴會者多為基層人士,以後晚堂的事工也迅速發展。
早期會聚以青年人為主,其後少年工作亦繼續而展開。約於二年後,崇拜人數已有百多人,當時地方不敷之應用,有一段時期,主日學假借鄰近的學校上課,最擠迫時,連樓梯轉角位也僻作課室。
早期的同工除余牧師和陳再盛先生外,分別有林德明先生、張愛玲姑娘、區建銘先生加入,可惜他們的服事也以一二年為期。楊建強先生於一九八九年加入事奉隊工,陳再盛先生則於九零年離職。孫遜萍小姐曾為部分時間同工,負責輔導工作和帶領成長小組。
因崇拜人數快速增加,十二樓的堂址已不夠應付。八九年一月開始租用突破中心一樓禮堂舉行崇拜,當時人數已達二百人。會眾大部分是大專畢業生,其中教師、社工、醫生、行政人員等佔多數,漸漸晚堂聚會除基層人士外,亦有不少專業人士參加。在道顯堂土生土長第一代的青年人也漸長成,加上有不少經常來聚會的訪客,形成一個龐大牧養的需要。
青年團契於八八年成立、八九年成立包括教牧人員和信徒的「牧養隊工」,九零年初始「Quality Building Ministry」,用小組方式以建立靈命進深的學習,而其他的工作如「宣教事工」、向家人傳福音的工作亦繼續開始。關懷、栽培和聯絡成了當時事工的中心,以穩定、凝聚、關顧當時流動性頗大的會眾。這段時間內,加上同工的流動,是一段辛勤耕耘的日子。
風雲年代
九零年代初期又是另一個轉變階段。道顯的第一代不少已經大學畢業,投入為會工作,堂會亦漸漸有很多年青夫婦和年青家庭,經過過往幾年的凝聚,會眾的流動性較少,而且對教會的歸屬感增多。九一年按立余俊豪弟兄為長老,同年余達心牧師往美國進修兩年,張略牧師於九一年底任義務主任牧師。
堂會於九二年底購得廟街一個四千平方呎的單立,並於同年十一月舉行獻堂禮。新堂較舊堂寬大一倍多,具備多個辦公室、小組房和副堂。因崇拜人數已達二百多人,故除晚堂崇拜外,主日分兩堂崇拜。張慧玲姑娘、鄭翠蓮姑娘和劉正文先生也分別於不同時間內加入同工隊伍。楊建強先生於一九九五年九月十日受按立為牧師聖職。
九零年代的事工方向與堂會現況、香港社會的劇變有著密切的關係。道顯堂一方面繼續「四個堅持」:道顯是一個敬拜、服事、醫治和見證的羣體,另一方面,在面對九七問題所湧現的種種社會現象,堂會在息息不斷的宣講、徹養、訓練和教導的職事中,更要面對時代的挑戰。
公開招標 網頁連結 網頁指南 聯絡我們 非華語學生學習資訊
Tenders Links Site Map Contact Us Information for NCS Students